長春這個名叫“紅火米線”的小店承載著一家三口的夢想儘管生意不算紅火,但夫妻倆依然幹勁十足一切,都為了患有腦癱的七歲女兒能夠獨自行走“只要多賣出一碗,孩子G2000就能在康復中心多做一個動作”
  想幫助這msata家人去吃碗米線就可以來源:新文化報 - 新文化網
  在萬寶街和開源街交會處的米線店里,媽媽幫孩子穿上衣服。他們每天要賣出150碗米線才住商能攢夠相關費用,但眼下的營業額遠遠不夠 本報記者 劉陽 攝
  “吃苦受累無所謂,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” 本報記銀行利率者 劉陽 攝
  A03版
    7歲的小女孩張倬買屋身患腦癱,每天都要去醫院進行康復訓練為了攢醫葯費,爸爸媽媽從松原來到長春開了一間小小的米線店
    但一天最少要賣上150碗才夠孩子每天訓練的費用和店里的支出有客人特意趕到店里,看看孩子,吃碗米線,獻出愛心
    我們也來幫他們一把,去吃一碗米線就可以,請關照萬寶街和開源街交會處“紅火米線”
    正午的陽光很暖,長春萬寶街上的積雪正在融化,昨日下午一個穿粉色羽絨服的女人一路小跑地推著幼兒車。車子里的女孩露出大大的眼睛,嘴角上揚。女人左躲右閃讓開迎面駛來的車輛,幾分鐘到瞭解放大路,衝進吉大一院康復中心,氣喘吁吁地等著電梯。露出小臉的女孩呵呵笑出聲,聲音含混地說:“媽媽,我們沒晚。”
    一年半來,不管颳風下雨,每天下午一點半,人們都能在醫院附近看到母女倆。最近兩個月,小車子會從萬寶街和開源街交會處那家“紅火米線”店推出來。而這家小小的米線店,就是一家三口全部的希望與夢想。冬天了,生意不太好,他們卻依舊幹勁兒十足,“只要多賣出一碗,孩子就能在康復中心多做一個動作。”
    他們說,今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女兒能夠自己走路。但他們一天最少要賣上150碗米線才夠孩子每天訓練的費用和店里的支出。得知他們的情況後,有客人特意趕到店里看看孩子,吃碗米線,獻出愛心。我們也來幫他們一把,去吃一碗米線就可以。
  腦癱孩子的經歷———
  “一生下來就住院17天”
    一切都要從小姑娘的病說起。小張倬2007年7月出生,“一生下來就住院17天,”媽媽孫立傑回憶說,醫生說,孩子顱內損傷,可能是缺血缺氧性腦病。出院後,孩子表現挺好的,40天時,她會笑了,聽到聲音也有反應,“孩子不傻”。然而三翻六坐八爬,哪一個也沒有按時出現,7個月大了,小張倬還不能翻身。吉大一院兒科診斷是腦癱。孫立傑從松原老家拿了行李,在長春租了房子住下,開始給孩子做康復訓練。“那時候,我還跟人說,再過倆月我就能回家收拾秋(秋收)。沒想到,從此後,收拾秋,我一次也沒有回去過,全在陪孩子治病。”女人冷靜地說著這七年,就像說著別人的故事。
  米線店的由來———
  為了“一家人能在一起”
    康復訓練一個月費用至少要4000元。家裡的積蓄全都拿出來,爸爸張錦奇一個人種了十幾畝地,其他時間給別人當力工,一刻不停地打工幹活。常年看不到爸爸,小姑娘見了男的就抱著不放,“她想爸爸。”小兩口商量,到長春做點小買賣,吃住都在店里,還能讓孩子每天都看到爸爸。“吃苦受累無所謂,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就行。”
    親戚中有人開米線店,於是今年秋天,他們兌下了這家小店。入冬之後,接連大雪,進店吃米線的人少,最多的時候一天也不過賣出二十幾碗。“有時候連一個月2000塊錢的房租都賺不出來。”開店成本加上孩子做康復訓練的費用,“每天怎麼也要賣150碗米線。”生意冷清,孫立傑很上火,“有時候,不想跟任何人說話,就想把自己和孩子關進一個小屋子裡。”
  每天的奔波———
  “回家就再也不能走了”
    記者走進這家名叫“紅火米線”的小店,一開門,一股米線的香氣撲鼻而來。正對門口,一張紅色的沙發床上坐著已經7歲的張倬。小姑娘很瘦,一點也不像同齡的孩子。媽媽說,體重才30多斤。爸爸張錦奇一邊跟女兒聊天,一邊喂她吃飯,媽媽鑽進廚房忙著。小店不到20平方米,放著四張桌子。飯口時,位子都坐滿,一家三口晚上就能笑著入睡。
    下午兩點,康復中心要上課。媽媽孫立傑過一會兒就跑進屋,看一眼鐘點,“還能幹5分鐘。”店里沒有人手,活兒多的時候,孩子爸爸一個人忙不過來。
    電話響了,有人要外賣,屋子裡又來了一個男食客,還有20分鐘,孩子就要上課了。孫立傑只能跟人家說,“能不能晚些送?”對方同意了。
    13時45分,孩子穿戴整齊,孫立傑推著小車就跑了出去。14時,小車子剛好推到醫院7樓的康復教室。她一把抱出孩子,跑了進去。
    趙醫生剛給一個孩子做完康復,跟娘倆打了招呼,開始上課。她給小姑娘做康復,整整三年半了。“有的孩子一年半就畢業了,她是比較重的,要終身做康復訓練。”
    聽到這話,小姑娘一扭頭,看著媽媽笑了笑。“她不願意聽別人說她不好的話,呵呵,你還有多少年能自己走?”孫立傑逗著女兒。“二年!”小姑娘含混不清地說。屋子裡的人都笑了。
    “四歲時問她,還要多久能走,她說二年。五歲問,還是二年,現在還是二年。”孩子媽媽笑著說,家裡沒錢的時候,聽到大人說要回家,她會這樣說,“還有二年,我就能走了,回家就再也不能走了。”趙醫生的眼圈紅了。
  終身的訓練———
  最理想的狀態是能走
    康復訓練在平常人眼裡再簡單不過———一根木棍,拿起放進指定的小盆子里。張倬將手臂抬起,按照醫生手指的方向將木棍放進盆子里,卻松不開手。越是讓她放下,她握得越緊。“她是腦癱中的不隨意型,越是緊張越做不好。只有放鬆才能完成一個簡單動作。”
    康復中心的杜琳醫生有一個小U盤,那裡面存著每一個孩子一年半以來的每一點進步。她說,小姑娘剛來的時候,狀況很差,4歲才會坐,跑跳立能力完全沒有。這麼長時間的系統訓練,她的進步雖然慢些,但是“腦癱的不隨意型和痙攣型都存在的孩子,她算很努力了。”4歲獲得坐的能力,預示著行走能力的獲得時間會很晚,“能不能在10周歲到12周歲獲得不好說,這樣的孩子必須終身做康復訓練。”而最理想的狀態是,孩子能走,但走路的姿勢一定不會好看。
  凝聚的愛心———
   吃一碗米線 給他們一份希望
    聽著醫生的講解,看著檔案柜子里的一摞摞患兒檔案,孫立傑說,多希望女兒的病歷有一天能存在“畢業患兒”那一組。“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願望就是,女兒有一天能站起來自己走,哪怕那姿勢醜一點。”為了攢錢實現這個夢想,夫妻倆將希望都放在他們的米線店上。爸爸張錦奇說,不管生意怎麼樣都要堅持,只要多賣出一碗米線,孩子康復的希望就多一點,“她能走了,我們這輩子就沒有遺憾了。”
    記者之前在他們的米線店里碰到一位女食客,臨走時塞給張錦奇100塊錢,“別找了,我是從南嶺特意過來看孩子、吃米線的。”自從電視臺來採訪過,這樣的食客,一家人一個禮拜遇到了3個。樓上樓下的老人也進屋來點一碗米線,留下錢說不用找,給孩子治病。
    我們也來幫幫他們吧,一碗米線,能溫暖腸胃,也能給女孩一點康復的機會,給這一家人一點生活的希望。
    如果您想幫助他們完成夢想,歡迎您隨時撥打本報熱線0431-96618,或登錄新浪微博、騰訊微博@新文化報或@新文化網,也可以登錄新文化網論壇(bbs.xwh.cn),或通過本報新聞線索微信(xwhb96618)和我們說說。
  本報記者 金凱
  (原標題:“只要多賣出一碗,孩子就能在康復中心多做一個動作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oihd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